「松之岡開墾場」為日本國家指定史跡,明治5(1872)年於庄內一帶的支援下,由舊庄內藩士們秉持著「振興新產業貢獻國家,為戊辰戰爭雪恥」之志,開墾廣大荒地建設蠶房,開始在此從事養蠶、製造蠶卵、製絲等產業。現存的5棟蠶房依然留存著明治初期的樣貌,傳達著開墾的歷史。
5號蠶房可以一邊緬懷當時的情景,一邊參觀養蠶業的建築結構特色。
請依照面板的順序參觀
※可拍照攝影(請勿造成其他遊客困擾)
蠶房是為了飼養纖細的蠶的建築物。開墾士們參考上州島村(今群馬縣伊勢崎市境島村)的田島彌平開發之適合現代養蠶法的「清涼育」島村式蠶房,建造了蠶房。2樓設有可調節通風的「無雙窗」和可以讓自然光柔和地照射在蠶隻上的紙拉窗,3樓設有可使館內空氣循環、換氣的「越屋頂(大屋頂上的小屋頂)」。此外,還採用具有地暖功能的「埋薪」,以「溫暖育」的方式飼養幼蠶。
當時,庄內地區的養蠶業發展滯後。抱持著「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日本第一」之目標,於明治7(1874)年派遣了17名實習生到素有日本第一養蠶家之稱的上州島村的田島武平以及田島彌平家。以70天左右的時間,學習最先進的養蠶技術和蠶房結構。
實習生們回到開墾場後,馬上檢討建設蠶房,並委託高橋兼吉擔任建造師傅。高橋以田島彌平的島村式蠶房為建築雛型設計了蠶房,並於一年內完成了4棟。第二年,高橋成為舊庄內藩主酒井家的建造師傅,而由鶴岡三日町的名匠相馬富吉接手蠶房的建造。
蠶房的實際建設除了開墾士外,還得到了庄內一帶人們的協助。於庄內各地和最上地區採購的木材,從最上地區運出時,在最上川裝上木筏,沿著京田川、藤島川和黑瀨川而上,然後從現今的羽黑町的黑瀨扛運。全長38.22m的木材因河的彎道無法彎曲,所以必須在搬運途中將木材切斷等,從材料採購階段開始既由很多人同心協力進行。
明治8(1875)年完成了4棟長38.22m,寬9.1m,高10.68m的巨大蠶房。此為建築雛型的島村式蠶房的兩倍。隔年明治9(1876)年再度完成4棟。明治政府內務大臣大久保利通訪問松之岡時,看到鱗次櫛比的巨大蠶房,非常驚訝,並稱讚:『應該永遠成為日本的珍寶』。三個月後來訪的太政大臣三條實美亦讚不絕口,對開墾事業給予莫大的鼓勵。
這是明治15(1882)年左右開始在松之岡開墾場採用的溫暖育飼養法。由於1~3齡(孵化後8天)的幼蠶不耐寒,所以使用名為「埋薪」的地暖,在地板下設置地爐,在鋪好的生木上依序蓋上稻草灰、炭,然又再蓋上稻草灰。如此,生木會慢慢燃燒,幼蠶即可在不需補充燃料的溫暖環境中成長。
1樓的地爐
2樓的地爐
無雙窗是指由一定寬度的豎板(窗格)前後排列的窗子。外側的窗格固定,內側的窗格可以左右移動調整通風。2樓的窗子除了無雙窗外,還設置了可以讓自然光柔和照射在蠶隻上的紙拉窗,讓大蠶在清涼的環境中成長。此以清涼育飼養的方法可以縮短飼養的時間。
Point1 / 開關內側隔窗調整通風
Point2 / 自然光透過無雙窗上方的紙拉窗照入
現存5棟蠶房的基本結構相同,但是柱子形狀不一樣。高橋兼吉建造的1、2、4號棟是四角形,相馬富吉建造的3、5號棟是八角形。此外,3、5號棟的柱子直徑較大,而且柱子和柱子之間的間隔也比較寬。
2號蠶房的柱子形狀
5號蠶房的柱子形狀
明治10(1877)年之前建造的10棟蠶房中,有5棟留存下來。
・9號棟和10號棟於明治17(1884)年的大風暴中摧毀。
・8號棟為了重建因火災而燒毀的鶴岡朝陽學校而於明治17(1884)年移建
・7號棟移建到昭和9(1934)年因火災而部分燒毀的松岡製絲所松嶺分廠
・6號棟移建到昭和10(1935)年新成立的松岡機業絲織廠
其餘5棟蠶房用於養蠶,昭和9(1934)年左右到昭和40年(1965年)前期,庄內一帶養蠶業普及,當時作為製造蠶卵之用。此後,將蠶房作為展覽設施或展廊等,用於各種用途。
1號棟:製造蠶卵→菌類種植場→松之岡開墾紀念館
2號棟:飼養原蠶卵→食堂、展廊、陶藝教室、商店等
3號棟:製造蠶卵→加工電器零件→縫製針織品→製作柿子乾、蠶的展示和飼養
4號棟:稚蠶飼養室→庄內農具館→絲綢產業體驗型設施
5號棟:製造蠶卵→電影資料館→蠶房結構參觀設施
明治9(1876)年興建的蠶房屋頂使用的是鶴岡城的瓦片。由一個々的工人或背或扛地從鶴岡城走約7公里的路程到松之岡。屋頂上可看到印有舊庄內藩主酒井家片喰紋的瓦片。
良好的通風對養蠶很重要。因此在2樓的屋頂上設置了一個叫做「越屋頂」的小屋頂,以促進館內空氣的循環和換氣。
※雖然越屋頂的高度足以讓成年人站立,但因位於高處所以不對外開放。